巍巍米仓兮,群峰雄踞
泱泱东河兮,溪流纵横
遥看米仓山,龙潭虎穴生玉液
守望鹿亭泉,高岩危谷出佳茗
旺苍米仓山茶久负盛名,茶文化源远流长,从西周至今,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
西周
巴国纳贡
顾炎武《日知录》载“自秦入巴蜀始有茗饮之事”。
早在西周时期,米仓山南麓民间就有将茶叶作药饮的民俗。据传,巴王向周王朝纳贡时,产自旺苍的米仓山茶就是其中之一。
西汉
宫廷贡茗
《史记》载:“巴蜀四塞、栈道千里”,陕西四川有米仓栈道相连。
《农业考古茶文化专号》中写道“汉高祖刘邦为汉中王,屯兵南郑、龙池山(今旺苍县)一带,征集粮草,将米仓山南茶叶列为军中用药,同其他物资一起运往中原。”
旺苍茶叶在西汉时期,就已经成为宫廷贡茗。巴蜀贡茶就是经过米仓道进汉中运往长安的。
故民谣有:“年年有个三月风,吹遍茶山绿茸茸,哥儿姐姐采茶忙,背起茶叶上汉中,长安城口走一趟,回来两手都不空。”
唐代
赐茶与礼
唐代茶圣陆羽对米仓山茶叶也曾多次提及,在《茶经》“一之源”中写道:“南方之嘉木也,一尺二尺,乃至数十尺,其巴山川峡有两人合抱者……”可见早在唐朝米仓山一带就可以见到高几米、需两人合抱的大茶树。
陆羽在“八之出”中写道:“山南以峡州上,襄州、荆州次,衡州下,金州、梁州又下。”这里的山南是指秦岭——米仓山和大巴山之南,梁州就是古代的汉中,米仓山大部分地区曾经归属梁州所辖。
陆羽在论及中国茶叶产地时将其分为六大地区,即山南、淮南、浙西、剑南、浙东和黔中。可见在陆羽的心目中,米仓山是当时中国茶叶最主要的产地之一。
在唐代,民间盛传“则天女皇独好家乡利州南路茶,养颜养生,常将此茗赐予有功之臣”。唐玄宗避乱入蜀时,更是御赐米仓山茶为“知善君子”。
乡间流传着“村姑提篮山间过,长安城里飘香风”童谣,米仓山茶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,由此可见一斑。
宋代
茶场盛兴
《宋史食货志》载:宋孝宗乾道末年仅成都利州路二十三场,岁产茶叶二千一百零二担,半数来至米仓山。那时,鹿亭溪建的茶场、茶房、茶苑至今留有遗迹。
在《净德集言》(宋)中写道“九峰之民多种茶,山山栉比千万家。朝脯伏腊皆仰此,累世凭持为生涯。”这是对当时米仓山南茶叶发展的真实写照。
明末清初
拔茶种谷
由于茶税苛重“然税重多忧、民不聊生、利不胜害也”出现了拔茶种谷,毁掉了大面积的茶树,仅在交通不便的高阳坡留下一些零星茶树,年产茶叶三千市斤左右。
红军时期
“红军茶”
旺苍县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后期首府、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战略集结之地。1933年1月到1935年4月,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旺苍驻扎了两年零四个月。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木门军事会议,留下了全国现存红军遗址遗迹最多、最完整、最集中的中国红军城。
当时红四方面军物资紧缺,老百姓将茶叶送给红军饮用,木门茶又有“红军茶”的美誉。
解放初期
遍野香茗
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,旺苍县组织茶农对老茶园进行改造,发展等高线带状形的新型茶园。户成园、社成片、村成带的茶叶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一条龙的基础形成。
“仓山南脚长岭坡,遍野绿丛香茗多,远朋采茗又相会,竹篮丰满醉山歌。”
改革开放至今
香飘世界
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常恺松盛赞高阳米仓山茶“色香味俱佳,堪比龙井” 。
截至目前,全县茶园面积达25万亩,其中黄茶5.1万亩。建成全国最大的黄茶生产基地、全省唯一的省级茶种业园区、西南地区建设水平最高的茶业科创中心。
旺苍生态环境得天独厚,气候温暖湿润,盛产的米仓山茶跻身“三山一早”精制川茶品牌,先后荣获国际名茶评比金奖、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(茶叶)标准化生产基地、四川“十大”名茶、四川茶叶最具影响力十大品牌、四川名牌产品、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百强榜单、中国名茶之乡、中国黄茶之乡、四川十大最美茶乡,与“峨眉山、蒙顶山和宜宾早茶”并称“三山一早”......众多国字号、省字号荣誉纷至沓来。流传千年的米仓山茶,在新时代和旺苍人一起,迎来了一个又一个荣耀时刻。
来源 | 县融媒体中心
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